Github 自定义主页美化
How to have an awesome GitHub profile ?
Stand Out by Personalizing Your GitHub Profile
How to Create an Impressive GitHub Profile README
最近用 Github 整理一些文档,然后掉进了主页美化的兔子洞,发现了不少优雅的 Github 个人主页。比如这两个,Forrest Knight,Wei ZHANG。
补充:Awesome GitHub Profile README
自动模板:https://gprm.itsvg.in/
这种设置主要是建立同用户名的 Repository,README 文档即展示在主页,然后可以加各种统计第三方等功能样式,可以直接抄别人代码,也可以参考上面三个教程。
最近的感觉, Github 比起 Notion/语雀/飞书等可作为公共文档的应用,多了社交属性,社区,感觉文档都比较鲜活。而目前的各种新笔记软件作为公共知识库/图谱的应用还是显得冰冷,OB/Notion Public 等,本质上还是个人博客,即我前面说的「二代博客」。这种去中心的呈现又想公开并获得中心化的关注,就变得很僵,不如 Github。
Reference
博客 2.0 时代丨知识库与数字花园
#tools
How to have an awesome GitHub profile ?
Stand Out by Personalizing Your GitHub Profile
How to Create an Impressive GitHub Profile README
最近用 Github 整理一些文档,然后掉进了主页美化的兔子洞,发现了不少优雅的 Github 个人主页。比如这两个,Forrest Knight,Wei ZHANG。
补充:Awesome GitHub Profile README
自动模板:https://gprm.itsvg.in/
这种设置主要是建立同用户名的 Repository,README 文档即展示在主页,然后可以加各种统计第三方等功能样式,可以直接抄别人代码,也可以参考上面三个教程。
最近的感觉, Github 比起 Notion/语雀/飞书等可作为公共文档的应用,多了社交属性,社区,感觉文档都比较鲜活。而目前的各种新笔记软件作为公共知识库/图谱的应用还是显得冰冷,OB/Notion Public 等,本质上还是个人博客,即我前面说的「二代博客」。这种去中心的呈现又想公开并获得中心化的关注,就变得很僵,不如 Github。
Reference
博客 2.0 时代丨知识库与数字花园
#tools
❤🔥15👏2
身体的诱骗丨运动/进食间隔/食物线索如何影响减肥
最近看的几篇关于身体健康的研究,形成了如何科学减肥的小 Combo:运动可以影响进食需求从而调节食欲达到减肥目的;看吃播有助于减肥;进食窗口控制在 10 小时内更健康;以及晚进食会增加饥饿感。结论是多运动,少吃,控制时间,身体可以被诱骗。
Exercise Heightens Brain’s Food Cue Reactivity
这篇的研究提到运动后饥饿感降低,但大脑多部位对食物线索(food cues)反应增加,这表明运动可能促进了对过去饮食经历的回忆,从而影响当前对食物的需求和选择,相当于饥饿状态被大脑调节。
Watching Others Indulge in Junk Food Can Curb Your Appetite and Aid in Weight Loss
类似这篇看别人吃垃圾食物有助于减肥,就像看到有人受伤激活我们大脑疼痛相关的神经一样,看吃播等也有助于调节食欲减少需求,如同上面激活食物线索(food cues)。
Eating late increases hunger, decreases calories burned, and changes fat tissue(分享过)
这篇也表明大脑可以被诱骗,较晚进食或者说睡前进食会增加饥饿感(明明吃很晚但是早上会很饿),因为这会改变脂肪组织,增加进食欲望和肥胖风险,身体的紊乱和欺骗。
Dinner at 5 p.m.? New research suggests eating early and within a 10-hour window is healthier(分享过)
所以调节和控制进食间隔很重要,这篇提到每天进食窗口控制在 10 小时内更健康,也算间歇进食。
Reference
健身网站分享
#health
最近看的几篇关于身体健康的研究,形成了如何科学减肥的小 Combo:运动可以影响进食需求从而调节食欲达到减肥目的;看吃播有助于减肥;进食窗口控制在 10 小时内更健康;以及晚进食会增加饥饿感。结论是多运动,少吃,控制时间,身体可以被诱骗。
Exercise Heightens Brain’s Food Cue Reactivity
这篇的研究提到运动后饥饿感降低,但大脑多部位对食物线索(food cues)反应增加,这表明运动可能促进了对过去饮食经历的回忆,从而影响当前对食物的需求和选择,相当于饥饿状态被大脑调节。
Watching Others Indulge in Junk Food Can Curb Your Appetite and Aid in Weight Loss
类似这篇看别人吃垃圾食物有助于减肥,就像看到有人受伤激活我们大脑疼痛相关的神经一样,看吃播等也有助于调节食欲减少需求,如同上面激活食物线索(food cues)。
Eating late increases hunger, decreases calories burned, and changes fat tissue(分享过)
这篇也表明大脑可以被诱骗,较晚进食或者说睡前进食会增加饥饿感(明明吃很晚但是早上会很饿),因为这会改变脂肪组织,增加进食欲望和肥胖风险,身体的紊乱和欺骗。
Dinner at 5 p.m.? New research suggests eating early and within a 10-hour window is healthier(分享过)
所以调节和控制进食间隔很重要,这篇提到每天进食窗口控制在 10 小时内更健康,也算间歇进食。
Reference
健身网站分享
#health
Neuroscience News
Exercise Heightens Brain’s Food Cue Reactivity
Exercise appears to amplify the brain's response to food cues, a new study reports.
👍6❤2
Github Combo 工具使用
最近囿于 Github 文档太长难以阅读,然后发现了不错的 TOC 目录插件,以及优雅使用 Github 网页的工具,分享。
github-md-toc
这个非常合适,直接在侧边栏拉开一个当前页目录,与网页并排,读 Github 长文档很舒服。
Smart TOC
这个也是同样的全局网页目录,不仅限于 Github 文档,悬浮窗/智能折叠和展开内容/ UI 舒服以及有付费功能。
Octotree GitHub code tree
这个是 Github 文件树插件,可以直接在侧边栏拉开文件夹查看代码(类似按句号键),快速清晰,很优雅。
Sourcegraph
这个更是重量级的,Github 中的谷歌搜索,可以直接在代码仓库、安装包,甚至函数里搜索代码跳转,也有类似 Octotree 插件功能,加持智能语义搜索。网页端。Github 更新的实验功能,搜索也很不错。
这个像之前分享过很强的 phind AI 代码搜索引擎,今天发现直接屏蔽中国打不开了...
---
每个好工具/网站/应用都值得打磨让其更顺手,前面我说过「抓住 Twitter 和 Google 就抓住一切」,这是就信息源搜寻而言的最好工具,当开始学习和处理的时候,视频和文档就是源和一切,所以 Github 和 YouTube 是非常好的学习工具,资源教程等,前面我也分享过其 Combo.
Reference
抓住 Twitter 和 Google 就抓住一切
Hacker News 的使用 Combo
YouTube 的使用 Combo
Github 自定义主页美化
#tools
最近囿于 Github 文档太长难以阅读,然后发现了不错的 TOC 目录插件,以及优雅使用 Github 网页的工具,分享。
github-md-toc
这个非常合适,直接在侧边栏拉开一个当前页目录,与网页并排,读 Github 长文档很舒服。
Smart TOC
这个也是同样的全局网页目录,不仅限于 Github 文档,悬浮窗/智能折叠和展开内容/ UI 舒服以及有付费功能。
Octotree GitHub code tree
这个是 Github 文件树插件,可以直接在侧边栏拉开文件夹查看代码(类似按句号键),快速清晰,很优雅。
Sourcegraph
这个更是重量级的,Github 中的谷歌搜索,可以直接在代码仓库、安装包,甚至函数里搜索代码跳转,也有类似 Octotree 插件功能,加持智能语义搜索。网页端。Github 更新的实验功能,搜索也很不错。
这个像之前分享过很强的 phind AI 代码搜索引擎,今天发现直接屏蔽中国打不开了...
---
每个好工具/网站/应用都值得打磨让其更顺手,前面我说过「抓住 Twitter 和 Google 就抓住一切」,这是就信息源搜寻而言的最好工具,当开始学习和处理的时候,视频和文档就是源和一切,所以 Github 和 YouTube 是非常好的学习工具,资源教程等,前面我也分享过其 Combo.
Reference
抓住 Twitter 和 Google 就抓住一切
Hacker News 的使用 Combo
YouTube 的使用 Combo
Github 自定义主页美化
#tools
Google
github-md-toc - Chrome Web Store
generate github markdown toc
👍6❤1
Quartz丨Obsidian Publish 的开源替代
最近看到个数字花园的博客,🧠 Second Brain,使用 Quartz 这个开源工具来打造的,颜值很舒服,喜欢的可以试试。(更多使用该工具的数字花园)
Obsidian Publish 之前永久降价到 8 刀辽,如果觉得划算可以入。
Reference
关于数字花园案例的 Github 汇总
博客 2.0 时代丨知识库与数字花园
#tools
最近看到个数字花园的博客,🧠 Second Brain,使用 Quartz 这个开源工具来打造的,颜值很舒服,喜欢的可以试试。(更多使用该工具的数字花园)
Obsidian Publish 之前永久降价到 8 刀辽,如果觉得划算可以入。
Reference
关于数字花园案例的 Github 汇总
博客 2.0 时代丨知识库与数字花园
#tools
www.ssp.sh
Second Brain: Crafted, Curated, Connected, Compounded
A crafted digital vault of curated knowledge where insights and ideas connect and compound, modeled after a Zettelkasten to inspire learning and discovery.
🎉9❤1😍1🎄1
dreamGPT丨将 LLM 的幻觉问题转为模型特色的新驱动方式
这个 GPT 实验工具比较有趣,利用 LLM 的幻觉(hallucinations)来进行思维发散,产生新想法的驱动方式,区别于 Auto-GPT 这种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。
大型语言模型的「幻觉」算目前生成式 AI 的一个主要问题,混乱的/虚假的/不相关的引用造成目前对 AI 的主要批判,不过这种幻觉多是基于有目的和可追溯的期望输入与输出的背离,「幻觉」就成为了不相关和无意义。
然而很多有趣的东西并不基于原有路径/不基于分类/不基于特定联系,而是某种开放和可能,某种非线性的/横向/逆向/反逻辑的想象力,这在期望的输出里就可能表现为幻觉,在 dreamGPT 就表达为「Dream new ideas」,整合,择选并开放幻觉的可能。
无论幻觉/压缩或是仿真,新的生成已经开始溶解成为现实,幻觉也成为现实「可能」的一部分,本体不再重要,特德姜说的也不重要。
Reference
祛魅丨Auto-GPT
捕捉影子的 AI丨这仍然是一场风暴
我对特德姜文章的看法
#AI
这个 GPT 实验工具比较有趣,利用 LLM 的幻觉(hallucinations)来进行思维发散,产生新想法的驱动方式,区别于 Auto-GPT 这种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。
大型语言模型的「幻觉」算目前生成式 AI 的一个主要问题,混乱的/虚假的/不相关的引用造成目前对 AI 的主要批判,不过这种幻觉多是基于有目的和可追溯的期望输入与输出的背离,「幻觉」就成为了不相关和无意义。
然而很多有趣的东西并不基于原有路径/不基于分类/不基于特定联系,而是某种开放和可能,某种非线性的/横向/逆向/反逻辑的想象力,这在期望的输出里就可能表现为幻觉,在 dreamGPT 就表达为「Dream new ideas」,整合,择选并开放幻觉的可能。
无论幻觉/压缩或是仿真,新的生成已经开始溶解成为现实,幻觉也成为现实「可能」的一部分,本体不再重要,特德姜说的也不重要。
Reference
祛魅丨Auto-GPT
捕捉影子的 AI丨这仍然是一场风暴
我对特德姜文章的看法
#AI
GitHub
GitHub - DivergentAI/dreamGPT: Leverage hallucinations from Large Language Models (LLMs) for novelty-driven explorations.
Leverage hallucinations from Large Language Models (LLMs) for novelty-driven explorations. - DivergentAI/dreamGPT
概念和心智模型大聚合
Mental Models for Startup Founders
最近看到个创业博主分享了 65 种以上适用于初创公司和商业相关的心智模型。他的这个博客也非常炸裂,在用 Obsidian Publish 维护了一个数字花园分享其它知识,以及有个 Twitter Threads 页面分享他在推特的主题输出,这主页和内容呈现属实是比较理想的「数字花园」管理了。
前面也分享过有趣的模型,这条就作为概念和心智模型聚合的主题:
100 余种心智模型和元认知框架的汇总网站
生产力概念模型聚合(ProductivityPatterns)
产品管理的三种心智模型(src @talkjfh)
Awesome Concepts
Awesome Mental Models
Reference
Quartz丨Obsidian Publish 的开源替代
#productivity
Mental Models for Startup Founders
最近看到个创业博主分享了 65 种以上适用于初创公司和商业相关的心智模型。他的这个博客也非常炸裂,在用 Obsidian Publish 维护了一个数字花园分享其它知识,以及有个 Twitter Threads 页面分享他在推特的主题输出,这主页和内容呈现属实是比较理想的「数字花园」管理了。
前面也分享过有趣的模型,这条就作为概念和心智模型聚合的主题:
100 余种心智模型和元认知框架的汇总网站
生产力概念模型聚合(ProductivityPatterns)
产品管理的三种心智模型(src @talkjfh)
Awesome Concepts
Awesome Mental Models
Reference
Quartz丨Obsidian Publish 的开源替代
#productivity
Inverted Passion
Mental Models for Startup Founders
Hi, I’m Paras Chopra, founder of Lossfunk and Wingify, a SaaS company known for its market-leading A/B testing product VWO.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book below is available on Amazon by the title: “The Book of Clarity: Building Your Dream Start-Up Using…
❤6❤🔥5⚡1
404 KIDS SEE GHOSTS (生产力之王版
概念和心智模型大聚合 Mental Models for Startup Founders 最近看到个创业博主分享了 65 种以上适用于初创公司和商业相关的心智模型。他的这个博客也非常炸裂,在用 Obsidian Publish 维护了一个数字花园分享其它知识,以及有个 Twitter Threads 页面分享他在推特的主题输出,这主页和内容呈现属实是比较理想的「数字花园」管理了。 前面也分享过有趣的模型,这条就作为概念和心智模型聚合的主题: 100 余种心智模型和元认知框架的汇总网站 生产力概念模…
Awesome lists
Awesome Concepts
Awesome Mental Models
最近习惯 Github 上搜索内容,刚特意搜了然后发现两个专门的心智模型和概念库,非常丰盛。Github 带 Awesome 前缀以及徽章的库都是策展和各种有趣的主题 List,资源搜索的时候可以关注。
Reference
Github Combo 工具使用
#tools
Awesome Concepts
Awesome Mental Models
最近习惯 Github 上搜索内容,刚特意搜了然后发现两个专门的心智模型和概念库,非常丰盛。Github 带 Awesome 前缀以及徽章的库都是策展和各种有趣的主题 List,资源搜索的时候可以关注。
Reference
Github Combo 工具使用
#tools
GitHub
GitHub - lukasz-madon/awesome-concepts: Awesome list about all kinds of interesting topics: Laws, Principles, Mental Models, Cognitive…
Awesome list about all kinds of interesting topics: Laws, Principles, Mental Models, Cognitive Biases - lukasz-madon/awesome-concepts
👍10
小孩看到鬼丨404 [[ ]] KIDS SEE GHOSTS
「小孩看到鬼」是中国传统故事中常见一种隐喻,指那些洁净和心灵纯洁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。
Luhmann 在论述观察的悖论时提到德国儿童游戏俗语「Ich Sehe Was,Was Du Nicht Siehst」,「我看见了你没看见的」,眼睛的障碍。别用眼睛看,而是要恢复孩童的视觉,即宫崎骏所说个体精神(spirits)与自然协调的视觉通灵。KIDS SEE GHOSTS.
眼睛是种视觉障碍,尼采说的「听觉局限」,总是隐匿可视之物,相信相信之物。
现代社会表象世界是需要穿越的藩篱。数字与模型的幻觉,像与像的折叠使数字屏幕成为完全障碍实体,眼睛成为没有触碰的相拥。互联网拥有简易表达不可视之物的装置,数字审查/屏蔽功能/右翼大染缸,最终都走向互联网的阴影:Archives 和 404,这是最真切的现实视觉。
然而总有我们无法探视,无法触摸,无法模仿和创造之物。我们还有眼睛,我们靠眼睛圣洁和文本的 [[ ]] 去探视不可探视之光暗,触摸不可触摸之实体,模仿不可模仿之创造,从而建造新的实物,在经验和体悟之外。Nick Land 常在文章中使用的 [[ ]] 符号即表达这种逃逸,非线性/非人类/非意义的符号系统。[[ ]] 这个符号同样有个简易的逃逸装置,双向链接(bi-directional link),最早可溯源 Xanadu Project,具有社会意识的指向沟通和对话系统。
这即我/频道名字来源,404 [[ ]] KIDS SEE GHOSTS,也来自 Kanye 和 Kid Cudi 同名专辑:KIDS SEE GHOSTS.
最后,祝大家儿童节快乐!每个拥有睡梦的人都值得今天的祝福。
#thoughts
「小孩看到鬼」是中国传统故事中常见一种隐喻,指那些洁净和心灵纯洁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。
Luhmann 在论述观察的悖论时提到德国儿童游戏俗语「Ich Sehe Was,Was Du Nicht Siehst」,「我看见了你没看见的」,眼睛的障碍。别用眼睛看,而是要恢复孩童的视觉,即宫崎骏所说个体精神(spirits)与自然协调的视觉通灵。KIDS SEE GHOSTS.
眼睛是种视觉障碍,尼采说的「听觉局限」,总是隐匿可视之物,相信相信之物。
现代社会表象世界是需要穿越的藩篱。数字与模型的幻觉,像与像的折叠使数字屏幕成为完全障碍实体,眼睛成为没有触碰的相拥。互联网拥有简易表达不可视之物的装置,数字审查/屏蔽功能/右翼大染缸,最终都走向互联网的阴影:Archives 和 404,这是最真切的现实视觉。
然而总有我们无法探视,无法触摸,无法模仿和创造之物。我们还有眼睛,我们靠眼睛圣洁和文本的 [[ ]] 去探视不可探视之光暗,触摸不可触摸之实体,模仿不可模仿之创造,从而建造新的实物,在经验和体悟之外。Nick Land 常在文章中使用的 [[ ]] 符号即表达这种逃逸,非线性/非人类/非意义的符号系统。[[ ]] 这个符号同样有个简易的逃逸装置,双向链接(bi-directional link),最早可溯源 Xanadu Project,具有社会意识的指向沟通和对话系统。
这即我/频道名字来源,404 [[ ]] KIDS SEE GHOSTS,也来自 Kanye 和 Kid Cudi 同名专辑:KIDS SEE GHOSTS.
最后,祝大家儿童节快乐!每个拥有睡梦的人都值得今天的祝福。
#thoughts
Spotify
KIDS SEE GHOSTS
KIDS SEE GHOSTS · Album · 2018 · 7 songs
👍30🔥2👻2
Bear Blog丨目前最满意的博客迁移
kidsseeghosts.art
最近换了博客风格,Bear Blog,非常精简/流畅/舒服的博客平台,真是小而美。
风格方面:简约的纯文本风格,非常适合纯博客写作者的内容呈现。而且有自定义主题选择,并且可以自己修改 CSS。
编辑方面:Markdown 编辑文本,简约方便。类似 Github Code 界面,直接贴相关 HTML/CSS 代码都可以生效,前面我们分享的 Github Profile 各种美化元素可以直接贴过来。
发布方面:Attributes 属性控制你所有内容的呈现和发布,比如主页方面你可以通过 title/custom_domain/favicon:👾 等来修改博客主页名字,自定义域名以及博客 icon,很舒服。还比如发布页面的
总之 Bear Blog 是我目前使用体验最好的博客部署方式,所以直接入了 PRO,可自定义域名以及上传图片等,还可以买终身订阅,加优惠码是 160 多刀。
---
Bear Blog 还有个社区生态 Discovery feed,发现使用 Bear Blog 发布的文章,毕竟个人博客,质量都一般。这个类似 Xlog,RSSHub 作者的 WEB3 开源上链的博客系统,同样有个社区生态,大家也可以尝试。
我最开始的博客是用的 kratos 的魔改主题(WordPress),二次元风格,对于当时无 AI 辅助的代码小白使用很不友好,现在处理博客好太多了,AI 修改博客主题就是一大乐趣。后来我用 Notion 绑定了自己域名当自己博客,还是差点意思。
现在想的博客主要还是属于个人的数字身份,承担简介和被识别的功能(至少以后 AI 有克隆你的语料库),可以存档一些东西,或者当作门户,牵引到你其它的副本(媒体)。
Reference
Discovery feed 中文版(src @FindBlog)
Github 自定义主页美化
通过 Notion 建立个人博客
我喜欢的个人博客主题
Git 上一个中文独立博客列表
#tools #RSS
kidsseeghosts.art
最近换了博客风格,Bear Blog,非常精简/流畅/舒服的博客平台,真是小而美。
风格方面:简约的纯文本风格,非常适合纯博客写作者的内容呈现。而且有自定义主题选择,并且可以自己修改 CSS。
编辑方面:Markdown 编辑文本,简约方便。类似 Github Code 界面,直接贴相关 HTML/CSS 代码都可以生效,前面我们分享的 Github Profile 各种美化元素可以直接贴过来。
发布方面:Attributes 属性控制你所有内容的呈现和发布,比如主页方面你可以通过 title/custom_domain/favicon:👾 等来修改博客主页名字,自定义域名以及博客 icon,很舒服。还比如发布页面的
is_page: false
可以决定你的发布内容是「页面」还是「文章」,这在很多博客中是常见的,意味着这篇内容是否会出现在你的 Blog 线程里面,比如 About 这种个人介绍内容就要设置为「页面」而不出现在博客文章线程。总之 Bear Blog 是我目前使用体验最好的博客部署方式,所以直接入了 PRO,可自定义域名以及上传图片等,还可以买终身订阅,加优惠码是 160 多刀。
---
Bear Blog 还有个社区生态 Discovery feed,发现使用 Bear Blog 发布的文章,毕竟个人博客,质量都一般。这个类似 Xlog,RSSHub 作者的 WEB3 开源上链的博客系统,同样有个社区生态,大家也可以尝试。
我最开始的博客是用的 kratos 的魔改主题(WordPress),二次元风格,对于当时无 AI 辅助的代码小白使用很不友好,现在处理博客好太多了,AI 修改博客主题就是一大乐趣。后来我用 Notion 绑定了自己域名当自己博客,还是差点意思。
现在想的博客主要还是属于个人的数字身份,承担简介和被识别的功能(至少以后 AI 有克隆你的语料库),可以存档一些东西,或者当作门户,牵引到你其它的副本(媒体)。
Reference
Discovery feed 中文版(src @FindBlog)
Github 自定义主页美化
通过 Notion 建立个人博客
我喜欢的个人博客主题
Git 上一个中文独立博客列表
#tools #RSS
👍7🐳2❤1
Telegram 频道内容发布的工具 Combo
今天迎来另一个 Combo 主题,关于我频道内容发布的工具使用组合。Telegram 算我主要内容发布平台,使用过程中也了解了其某些缺点,工具是人也是软件的延伸,所以每次发布也有些常用工具作为缺点克服,分享。
书记酱(网址):@Shokichanbot
书记酱是我每次频道发布都会用的工具,她是我 Telegram 身份的第二大大脑和真正克隆(目前已经 AI 加持)。书记酱将你 Telegram 频道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,抬头的标签分类一览,快速响应的搜索,以及优雅的标签词云展览。目前内测支持的 AI 「言灵」可以将你的频道内容以问答形式展示。我几乎每次发布都会用她的搜索拉起我以前的内容。比如今天的关键词 Telegram/Combo/Bot,然后跳转按钮复制网址用作 Reference。
非常建议以文本为主和内容发布较多的频道使用,利好频道主和读者,我现在几乎没再翻阅一个频道的所有内容,有了书记酱我只会对某频道专注领域内容进行搜索阅读,这是个不错的信息吸收方式。(没有人会对流水线的频道内容完全阅读)
书记酱有个很专业低调的团队(与书记酱交流的知觉),确实在做真正好应用。现在整个书记酱网页的框架就是简约实用,团队也在不断的更新/补充/完善加新东西,包括听说后面的内容自动 Reference 相关,类似 Readwise Reader 新功能设计的 more/suggested/reference links,这太需要了,以及 AI 后面的优化溯源。完全有在打造一个个 Knowledge Garden,创作者发布系统的 Xanadu Project 趋势,知识内容发布和创作者管理这块确实有很大的处理空间,而书记酱算我目前了解的在做这块很有想法和雏形的团队。我现在基本网址常驻,大家可以关注。
我的书记酱链接:https://app.shokichan.com/c/tg/isaiahsystem
@markdownbot
Telegram 被诟病的主要点有不支持 Markdown,这个 Bot 可以将你发布的 Markdown 超链接直接转为 Telegram 可用的超链接,这算解决我爱引用的大问题。以及支持加粗斜体和可复制等 Telegram 支持格式转换。
替换文本动作
然后大纲笔记软件复制的内容链接问题解决了,仍然会留有 bullet 按钮的短横线 -,这个我使用 Quikcer 动作的文本替换,替换为空就行。
@tg_analytics_bot
site: tgstat.ru
Telegram 频道分析网站,这个非常强。非常多的数据监控,比如可以看到你内容分享最多的是哪一条,以及 Citation 的哪些频道引用了你甚至多少次,可以关注。
---
前三个工具基本是我每条内容发布都会使用的工具,当然 Telegram 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,telegra.ph 简易发布以及各种 Bot 的功能,都可以探索。
Reference
我对 Telegram 引用看法
我对 Telegram 的看法
Telegram 频道内容管理与搜索
Github Combo 工具使用
我目前丝滑的 AI COMBO 2.0
Hacker News 的使用 Combo
YouTube 的使用 Combo
#tools
今天迎来另一个 Combo 主题,关于我频道内容发布的工具使用组合。Telegram 算我主要内容发布平台,使用过程中也了解了其某些缺点,工具是人也是软件的延伸,所以每次发布也有些常用工具作为缺点克服,分享。
书记酱(网址):@Shokichanbot
书记酱是我每次频道发布都会用的工具,她是我 Telegram 身份的第二大大脑和真正克隆(目前已经 AI 加持)。书记酱将你 Telegram 频道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,抬头的标签分类一览,快速响应的搜索,以及优雅的标签词云展览。目前内测支持的 AI 「言灵」可以将你的频道内容以问答形式展示。我几乎每次发布都会用她的搜索拉起我以前的内容。比如今天的关键词 Telegram/Combo/Bot,然后跳转按钮复制网址用作 Reference。
非常建议以文本为主和内容发布较多的频道使用,利好频道主和读者,我现在几乎没再翻阅一个频道的所有内容,有了书记酱我只会对某频道专注领域内容进行搜索阅读,这是个不错的信息吸收方式。(没有人会对流水线的频道内容完全阅读)
书记酱有个很专业低调的团队(与书记酱交流的知觉),确实在做真正好应用。现在整个书记酱网页的框架就是简约实用,团队也在不断的更新/补充/完善加新东西,包括听说后面的内容自动 Reference 相关,类似 Readwise Reader 新功能设计的 more/suggested/reference links,这太需要了,以及 AI 后面的优化溯源。完全有在打造一个个 Knowledge Garden,创作者发布系统的 Xanadu Project 趋势,知识内容发布和创作者管理这块确实有很大的处理空间,而书记酱算我目前了解的在做这块很有想法和雏形的团队。我现在基本网址常驻,大家可以关注。
我的书记酱链接:https://app.shokichan.com/c/tg/isaiahsystem
@markdownbot
Telegram 被诟病的主要点有不支持 Markdown,这个 Bot 可以将你发布的 Markdown 超链接直接转为 Telegram 可用的超链接,这算解决我爱引用的大问题。以及支持加粗斜体和可复制等 Telegram 支持格式转换。
替换文本动作
然后大纲笔记软件复制的内容链接问题解决了,仍然会留有 bullet 按钮的短横线 -,这个我使用 Quikcer 动作的文本替换,替换为空就行。
@tg_analytics_bot
site: tgstat.ru
Telegram 频道分析网站,这个非常强。非常多的数据监控,比如可以看到你内容分享最多的是哪一条,以及 Citation 的哪些频道引用了你甚至多少次,可以关注。
---
前三个工具基本是我每条内容发布都会使用的工具,当然 Telegram 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,telegra.ph 简易发布以及各种 Bot 的功能,都可以探索。
Reference
我对 Telegram 引用看法
我对 Telegram 的看法
Telegram 频道内容管理与搜索
Github Combo 工具使用
我目前丝滑的 AI COMBO 2.0
Hacker News 的使用 Combo
YouTube 的使用 Combo
#tools
❤7👍3
最近游戏与文化领域有趣的内容
我现在很爱分享喜欢的东西,不同以前,我对技术文化是乐观的,世界真美好啊。
今天分享个喜欢的频道:gledos 的微型博客,分享技术和文化相关的「插曲」,像属于人类文化的微型图书馆档案,很有趣,我以前写泛文化与艺术文章的时候就倾向这些内容。比如频道中分享「空槽惩罚」概念、「物理引擎驱动的顶级游戏」以及「BDO 巨大沉默物体」这些我也很喜欢的内容。
最近游戏和文化领域也有很多不错的信息和内容。
AI 与游戏
Nvidia Announced Real-Time AI NPCs In Video Games
Microsoft reportedly made a secret Minecraft AI that plays for you
英伟达在一场大会上展示了其推出的 Omniverse Avatar 游戏云引擎,用于视频游戏的 AI 平台。该引擎可以实现 NPC 的实时语音对话,根据音频输入生成画面等,在游戏中就可以使用真实的声音互动。
Meet Voyager: A Powerful Agent For Minecraft With GPT4 And The First Lifelong Learning Agent That Plays Minecraft Purely In-Context
Voyager,是「我的世界」游戏中第一个由 LLM 驱动的具身终身学习代理(embodied lifelong learning agent),可以自行的探索新世界,获得新技能和进行新发现。主打快速学习,感觉可以用于训练 BOSS,什么机制战/无脑伐木可以削了。
A.I. May Help Design Your Favorite Video Game Character
目前暴雪公司已经在用魔兽世界、暗黑破坏神、OW 等游戏资产素材来创作新的概念艺术和图形。它的内部工具称为 Blizzard Diffusion,是 Stable Diffusion 的翻版,感觉以后利好独立游戏开发。
塞尔达传说:王国之泪
游戏|海拉鲁田野笔记
结绳志这篇人类学视角的文章有兴趣可以看看,这种田野观察式的风格我之前也有分享过,「My Life as a Night Elf Priest(作为暗夜精灵牧师的我)」,也是种数字民族志的写作风格。
How ‘The Legend of Zelda: Tears of the Kingdom’ plays with the rules of physics
王国之泪的物理元素,重力/飞翔/飞行器,王国之泪遵循人们对物理学的直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,创作出魔法与奇幻的异世界感知,确实可以算得上以物理驱动的顶级游戏设计。
The Glitch Art of ‘Zelda: Tears of the Kingdom’
这篇提到了王国之泪的故障艺术是功能(features)而非错误,类似之前分享过艾尔登环的离奇死亡 BUG 理念。
社会现实与游戏
Largest study of video games reveals male characters say twice as much as female characters
这篇文章提到了在游戏中,男性角色说的话是女性角色的两倍之多。在其研究的游戏中94% 的男性对话是多于女性对话,包括多位女性主角的游戏如《最终幻想 X-2》或《国王密使 VII》。
AI-threatened jobs are mostly held by women, study shows
提到性别讨论,在 AI 领域的这篇文章也提到受人工智能威胁的工作大多由女性担任。
Reference
关于游戏丨订阅服务与游戏化
关于游戏设计与游戏化(Gamification)书籍推荐
NVIDIA 新模型正在独立模拟和渲染 10 万根头发!
Veloren丨免费的像素风 RPG 游戏
#game
我现在很爱分享喜欢的东西,不同以前,我对技术文化是乐观的,世界真美好啊。
今天分享个喜欢的频道:gledos 的微型博客,分享技术和文化相关的「插曲」,像属于人类文化的微型图书馆档案,很有趣,我以前写泛文化与艺术文章的时候就倾向这些内容。比如频道中分享「空槽惩罚」概念、「物理引擎驱动的顶级游戏」以及「BDO 巨大沉默物体」这些我也很喜欢的内容。
最近游戏和文化领域也有很多不错的信息和内容。
AI 与游戏
Nvidia Announced Real-Time AI NPCs In Video Games
Microsoft reportedly made a secret Minecraft AI that plays for you
英伟达在一场大会上展示了其推出的 Omniverse Avatar 游戏云引擎,用于视频游戏的 AI 平台。该引擎可以实现 NPC 的实时语音对话,根据音频输入生成画面等,在游戏中就可以使用真实的声音互动。
Meet Voyager: A Powerful Agent For Minecraft With GPT4 And The First Lifelong Learning Agent That Plays Minecraft Purely In-Context
Voyager,是「我的世界」游戏中第一个由 LLM 驱动的具身终身学习代理(embodied lifelong learning agent),可以自行的探索新世界,获得新技能和进行新发现。主打快速学习,感觉可以用于训练 BOSS,什么机制战/无脑伐木可以削了。
A.I. May Help Design Your Favorite Video Game Character
目前暴雪公司已经在用魔兽世界、暗黑破坏神、OW 等游戏资产素材来创作新的概念艺术和图形。它的内部工具称为 Blizzard Diffusion,是 Stable Diffusion 的翻版,感觉以后利好独立游戏开发。
塞尔达传说:王国之泪
游戏|海拉鲁田野笔记
结绳志这篇人类学视角的文章有兴趣可以看看,这种田野观察式的风格我之前也有分享过,「My Life as a Night Elf Priest(作为暗夜精灵牧师的我)」,也是种数字民族志的写作风格。
How ‘The Legend of Zelda: Tears of the Kingdom’ plays with the rules of physics
王国之泪的物理元素,重力/飞翔/飞行器,王国之泪遵循人们对物理学的直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,创作出魔法与奇幻的异世界感知,确实可以算得上以物理驱动的顶级游戏设计。
The Glitch Art of ‘Zelda: Tears of the Kingdom’
这篇提到了王国之泪的故障艺术是功能(features)而非错误,类似之前分享过艾尔登环的离奇死亡 BUG 理念。
社会现实与游戏
Largest study of video games reveals male characters say twice as much as female characters
这篇文章提到了在游戏中,男性角色说的话是女性角色的两倍之多。在其研究的游戏中94% 的男性对话是多于女性对话,包括多位女性主角的游戏如《最终幻想 X-2》或《国王密使 VII》。
AI-threatened jobs are mostly held by women, study shows
提到性别讨论,在 AI 领域的这篇文章也提到受人工智能威胁的工作大多由女性担任。
Reference
关于游戏丨订阅服务与游戏化
关于游戏设计与游戏化(Gamification)书籍推荐
NVIDIA 新模型正在独立模拟和渲染 10 万根头发!
Veloren丨免费的像素风 RPG 游戏
#game
Telegram
gledos 的微型博客
游戏文化浓度也许很高的微型博客,还有审查观察和浅显的科普杂谈。每日 7:30 准时更新。明明很向往自由,却有着严格约束,和奇怪规则的频道。
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,如果没有另外声明,均为 CC-BY 4.0 许可协议。
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,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。
管理员: @gledos_green
爱发电链接:https://afdian.com/a/gledos
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,如果没有另外声明,均为 CC-BY 4.0 许可协议。
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,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。
管理员: @gledos_green
爱发电链接:https://afdian.com/a/gledos
👍12🔥2❤1🐳1
Deepl 官方插件还是会用力啊,今天发现在推特上加了个翻译按钮。可能与最近推特关闭「翻译推文」按钮有关,尽管后来又开了。Deepl 翻译这个插件还不错,网页输入框可以直接一键翻译输入内容。
#tools
#tools
❤3🎉3
404 KIDS SEE GHOSTS (生产力之王版
Message
The River 1980
And for my nineteenth birthday, I got a union card and a wedding coat
斯普林斯汀(Bruce Springsteen)的歌词擅长叙事和社会性细节刻画。这首歌败露出悲情/情感和爱欲的生活挽歌,早醒(歌曲中的早婚)年轻人的痛苦寓言,以及工人阶级的代际循环。The River 原本象征希望的河流在最后也干涸,冰冷的河床和现实最终接管了生活。
Bruce Springsteen 称得上音乐史诗的缩影。他的伟大在于将一代人的情绪转化为声音,引起共鸣,他吟唱整个时代的悲寂,在音乐的集体祭祀仪式中燃起对现实和个人的关注。
#music
And for my nineteenth birthday, I got a union card and a wedding coat
斯普林斯汀(Bruce Springsteen)的歌词擅长叙事和社会性细节刻画。这首歌败露出悲情/情感和爱欲的生活挽歌,早醒(歌曲中的早婚)年轻人的痛苦寓言,以及工人阶级的代际循环。The River 原本象征希望的河流在最后也干涸,冰冷的河床和现实最终接管了生活。
Bruce Springsteen 称得上音乐史诗的缩影。他的伟大在于将一代人的情绪转化为声音,引起共鸣,他吟唱整个时代的悲寂,在音乐的集体祭祀仪式中燃起对现实和个人的关注。
#music
❤7👍1
BOREDREADING丨博客信息源超级发现器
discover and follow the best blogs
前面我提到了 Bear Blog 的 Discovery feed,展示该平台博客作者的内容,内容质量有限,今天分享的这个是博客收录和在线订阅/阅读的超级博客平台,非常丰富。
Google Reader 死后,RSS 和博客领域受重创,优质博客内容在互联网到处散落直至湮灭,现在大多数搜索引擎的 SEO 内容更是垃圾内容居多。所以 BOREDREADING 平台打算拉起这些碎片优质博客,打造一个超级博客和订阅平台。
BOREDREADING 的标签分类了很多内容,加上博客和 Substack 的在线阅读,以及定制自己的 READING LIST,可以挖出很多不错的东西,值得关注。
Reference
Bear Blog丨目前最满意的博客迁移
#RSS
discover and follow the best blogs
前面我提到了 Bear Blog 的 Discovery feed,展示该平台博客作者的内容,内容质量有限,今天分享的这个是博客收录和在线订阅/阅读的超级博客平台,非常丰富。
Google Reader 死后,RSS 和博客领域受重创,优质博客内容在互联网到处散落直至湮灭,现在大多数搜索引擎的 SEO 内容更是垃圾内容居多。所以 BOREDREADING 平台打算拉起这些碎片优质博客,打造一个超级博客和订阅平台。
BOREDREADING 的标签分类了很多内容,加上博客和 Substack 的在线阅读,以及定制自己的 READING LIST,可以挖出很多不错的东西,值得关注。
Reference
Bear Blog丨目前最满意的博客迁移
#RSS
Boredreading
The best way to read the internet • Read Michelin star articles from the best authors on the web.
🥰7❤1
数字花园.
数字花园可以说是一种被炒起来的概念,专注它有意义解释的话,它是个人思考模型的数字化呈现(这里排除纯策展收集的内容数字化)。某种传统来说思考方式是私人的,但在当下的互联网风气导致下这种数字化呈现越来越繁荣,内容也越来越芜杂,超出了思考的表达,成了某种数字资产(assets)的展示集合,而它实际的作用非常有限。(尤其对读者而言)
首先,这种兴起伴随笔记工具技术的出现和普遍化(2007年的标签、2019的笔记软件双链特性),以及图谱展示,让个人的思考呈现出似乎更具象的内容,这是技术赋魅;其次是目前互联网创作,尤其在流行的 creator economy 互联网风气下的展开,大家更习惯暴露,裸出,每一个 influencer 都可以说有某种程度的「露阴癖」,他们巴不得将自己所有可以被消费的东西转化为观看和数据(包括包皮垢),这意味着从材料到生产的完成都倾向于完全暴露,比如我之前提到的从开始的信息源,到我创作的材料,阅读的文章,到我写作方式,最后某种作品,从一开始就已经处于故意暴露状态。这种风气盛行,导致数字花园成了被暴露/观看最直接的集散地,然后变得流行,人人巴不得都有个数字花园。
问题在于这种「公开」对作者自己而言,功能有限,甚至被反噬呈现负功能,思考不是从外,而是从内。其次,这些都不是真正作品展示,真·作品/成果是完成并完全独立于作者的存在,不是还能随意修改的,不是你的常青笔记,它们都不叫作品,无论你呈现的思考多么独特。
朋友问:那么数字花园需要被公开吗?私有的理由是,可能写下来的内容并非是那种有价值的内容,可能就是碎片化的想法;公开化的理由是,想要获得反馈(不是被认同,而是探讨)。
第一个问题,需要公开吗?我不会把我的 permanent notes 公开,它们非常脆弱,这些可以说是大脑的神经元,神经簇,塑造我的思考方式和我本身。如果你意识到你的笔记有样的功能,就别公开了(与你提到的恰恰相反,真正的重器是不轻示于人的)。第二,如果你需要反馈,探讨,诱引的话,可以公开类似知识库的内容,你 curate 的东西,这种完全可以展出,这种信息或者知识毫无壁垒。
也或许上面第二种才是数字花园的本来意义,繁荣的展览,移植和嫁接都只是让花园成为花园,更丰富的展示。而我强调的数字花园,更像是 Thoughts Garden,你思考生长的痕迹,这种请让它完全从内生长,当它可以独立于你而存在的时候就可以释放和公开了(即作品)。而一般的数字花园(digital garden)并没有多少内涵定义,更像是你所有的数字资产,「外脑」东西的公开,作为供搜索的知识内容库。(而我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这种内容上)
Reference
数字花园(Digital Garden)简史
一个关于数字花园的 Github 汇总
数字时代的三座生产力花园
博客 2.0 时代丨知识库与数字花园
非线性阅读
可视化图谱
一个创业博主的数字花园
Roam Research 中的数字花园概念应用
Quartz丨Obsidian Publish 的开源替代
#thoughts #productivity
数字花园可以说是一种被炒起来的概念,专注它有意义解释的话,它是个人思考模型的数字化呈现(这里排除纯策展收集的内容数字化)。某种传统来说思考方式是私人的,但在当下的互联网风气导致下这种数字化呈现越来越繁荣,内容也越来越芜杂,超出了思考的表达,成了某种数字资产(assets)的展示集合,而它实际的作用非常有限。(尤其对读者而言)
首先,这种兴起伴随笔记工具技术的出现和普遍化(2007年的标签、2019的笔记软件双链特性),以及图谱展示,让个人的思考呈现出似乎更具象的内容,这是技术赋魅;其次是目前互联网创作,尤其在流行的 creator economy 互联网风气下的展开,大家更习惯暴露,裸出,每一个 influencer 都可以说有某种程度的「露阴癖」,他们巴不得将自己所有可以被消费的东西转化为观看和数据(包括包皮垢),这意味着从材料到生产的完成都倾向于完全暴露,比如我之前提到的从开始的信息源,到我创作的材料,阅读的文章,到我写作方式,最后某种作品,从一开始就已经处于故意暴露状态。这种风气盛行,导致数字花园成了被暴露/观看最直接的集散地,然后变得流行,人人巴不得都有个数字花园。
问题在于这种「公开」对作者自己而言,功能有限,甚至被反噬呈现负功能,思考不是从外,而是从内。其次,这些都不是真正作品展示,真·作品/成果是完成并完全独立于作者的存在,不是还能随意修改的,不是你的常青笔记,它们都不叫作品,无论你呈现的思考多么独特。
朋友问:那么数字花园需要被公开吗?私有的理由是,可能写下来的内容并非是那种有价值的内容,可能就是碎片化的想法;公开化的理由是,想要获得反馈(不是被认同,而是探讨)。
第一个问题,需要公开吗?我不会把我的 permanent notes 公开,它们非常脆弱,这些可以说是大脑的神经元,神经簇,塑造我的思考方式和我本身。如果你意识到你的笔记有样的功能,就别公开了(与你提到的恰恰相反,真正的重器是不轻示于人的)。第二,如果你需要反馈,探讨,诱引的话,可以公开类似知识库的内容,你 curate 的东西,这种完全可以展出,这种信息或者知识毫无壁垒。
也或许上面第二种才是数字花园的本来意义,繁荣的展览,移植和嫁接都只是让花园成为花园,更丰富的展示。而我强调的数字花园,更像是 Thoughts Garden,你思考生长的痕迹,这种请让它完全从内生长,当它可以独立于你而存在的时候就可以释放和公开了(即作品)。而一般的数字花园(digital garden)并没有多少内涵定义,更像是你所有的数字资产,「外脑」东西的公开,作为供搜索的知识内容库。(而我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这种内容上)
Reference
数字花园(Digital Garden)简史
一个关于数字花园的 Github 汇总
数字时代的三座生产力花园
博客 2.0 时代丨知识库与数字花园
非线性阅读
可视化图谱
一个创业博主的数字花园
Roam Research 中的数字花园概念应用
Quartz丨Obsidian Publish 的开源替代
#thoughts #productivity
Maggieappleton
A Brief History & Ethos of the Digital Garden
A newly revived philosophy for publishing personal knowledge on the web
❤🔥8👍5❤2